盛唐时期,宗室贵戚子弟的文学教育,共学习绝代文华_唐朝在_贵族_王府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35    点击次数:55

唐朝在军事上声威赫赫,君主们英姿勃发,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。若仅论开疆拓土、震慑周边异邦,虽说清朝左宗棠平定新疆稳固了西北边防,但同治年间的局势却难称为盛世。反观唐朝,其盛世风华为世人所公认,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颂,著名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盛唐是这样描绘的:“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九州道路无豺虎,远行不劳吉日出……”

那时人口丰盈、仓库满溢,百姓安居乐业,道路上不见盗匪,治安良好,社会秩序井然。盛唐时期,中原大地长达数十年无战乱,宫廷内的纷争也未波及百姓生活,展现出政治的平衡、经济的充裕、社会的开明与安宁。仅凭一篇文章,也难以全面描绘盛唐的繁荣细节。

从盛唐宗室贵族子弟的教育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留学生情况,我们便能窥见当时的辉煌与盛况,令人陶醉心扉。

展开剩余88%

盛唐的教育体系以文学为核心,世人皆知唐代诗人星罗棋布,却鲜有人了解这些诗人、文人是如何成长的。唐代的世家大族子弟接受怎样的文学教育,教育形式和内容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创作实践,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。

盛唐初期,宫廷基本垄断了文坛发展,形成了一个以皇室、官方文人及大王府才俊幕僚为核心的文学集团。这个群体频繁交流,文学风格趋于一致,逐渐构成了一个松散却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学统治圈。

该集团对唐朝文化进行垄断式的解释与推广,皇族及王公贵族子弟在其培育下成长,推动了宫廷文学的迅猛发展。

虽然李唐皇室最初以武功闻名,但作为关陇豪族,他们十分重视子弟教育。唐高祖李渊即位首年,便在京都设立了规模宏大的国子监,随后又在东都洛阳建立国子监,形成唐代著名的“两监”制度。

这两个国子监专门服务于勋贵子弟,寒门学子无缘入读,甚至普通侯爵子女也难以进入。为此,唐朝另设弘文馆和崇文馆,专门招收功臣贵族子弟,保证精英后代接受优质教育。

唐朝贵族为保证子弟素质,建立了复杂的教学体系。选拔学官时专人负责,极其重视文学培养。李渊时期注重品德政事教育,李世民继位后则因个人酷爱文学,教育重心逐渐转向文学素养。

李世民在挑选学官时极为谨慎。山东士族因家学渊源深厚,擅长修史著书,底蕴丰厚,成为教授经学与道德的理想导师。江南士子则以风韵闲雅、文采斐然著称,成为贵族子弟的文学教师。

这些导师各司其职,但都具备较高文学修养,能够亲自创作诗文。随着时间推移,贵族子弟的文学教习逐渐转向文臣或南朝士族,如刘祎之、沈伯仪、上官庭芝等名家。

皇室对文学教育的重视造就了后世崇文尚学的风气,宗室贵戚普遍喜好招揽文人墨客,许多才子因文才卓著,直接进入宫廷与王府谋取功名,形成“晨趋瑶轩执彩笔,夕宴琴席弄雕章”的风雅景象。

唐代京兆府是全国文人汇聚的中心,许多文人慕名而来,期望通过官宦举荐获得出路。因科举严苛,许多寒门学子只能依赖文人门第,“词人后进造其门者,或有贫窘,遗之金帛”,形成独特的上升通道。

唐太宗李世民尚为藩王时,即设立文学馆,招揽学士伴读,组成著名的“十八学士集团”,这些学士后来成为他的亲信。其兄李建成亦效法此举,麾下有卢赤松、贺德仁等文坛名士,“府中文翰,皆出于承庆,辞藻之美,擅于一时”。

此风气影响深远,之后各贵族府邸均以豢养文人为荣。王勃曾任沛王府侍读,公主们也愿嫁才子,如长广公主改嫁杨师道,“聪悟有思,工为诗”,南昌公主亦下嫁秦府学士苏勖,这均体现了宗室贵戚对文学教育的热忱。

唐代王府普遍设有学舍,类似现代公立学校,将个人创作理念与文学知识传授给弟子,产生显著的教化作用。文学侍从作为学官,逐步拓展成更广阔的教育平台,王府子嗣在此氛围下成长,参与文学创作与学术交流。

李世民本人酷爱诗歌,创作丰富,从皇室至民间掀起了文学创作高潮。可惜的是,唐朝对宗室贵戚子弟的教育实行严格等级划分,不同阶层子弟无法平等接受教育。皇子公主在宫中由保傅辅导,其他贵族子弟则在两监、弘文馆或崇文馆就读。

不同学府对应不同前途,主要依赖家族官爵资历。学成者按校别享受不同待遇。学习内容繁杂,涵盖经史、杂艺和文学,学校常举办活动检验学子掌握情况,并频繁举办文学集会,成为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。

在这些贵族学校中,有两类特殊群体。第一类是三卫侍从,唐朝禁卫军的谋士,才华出众,毕业即获官职,类似今日的管理培训生。另一类即外藩可汗及酋长子弟,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外国留学生。

唐朝声名远播,世界学者纷纷聚集长安,令其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中心。周边邻国纷纷派遣子弟前来求学,形成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。高丽、百济、日本等国的留学生逐渐增多,鼎盛时期达八千余人,就读于国子监等贵族子弟学府,使之成为七世纪中叶亚洲最高学府。

最早来唐求学的留学生来自吐蕃。贞观十五年,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,带来了大量唐朝典籍、书画、织物、瓷器等物品,令吐蕃上下深受中原文化冲击,遂派遣子弟赴唐学习《诗》、《书》等经典。

吐蕃频频派使者向唐索求经史子集,如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、《文选》等,归国后学有所成者在吐蕃推动儒学传播,影响深远。

其他国家也纷纷派遣优秀子弟赴唐求学。唐朝制定制度约束留学生,秉持“华夷一家”原则,批准后即同汉人学子一视同仁,无差别教育。

多数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,随着发展,国子监分为六馆:国子、太学、四门、律、书及算馆,绝大多数留学生仅在前三馆学习,极少数进修法律、书画与算术。

唐太宗常巡查国子监,奖励学官及优秀学生,包括外国留学生。留学生的吃穿费用由鸿胪寺负责,待遇优渥,所需物资多能满足。

然而,留学生入学名额有限。高丽汉化深厚,擅长汉语,故易被录取。日本留学生则因语言不通遭拒,如遣唐学子橘逸势被国子监拒绝后,只得拜访名家,成为文豪。日本留学僧亦有被退回的例子,只有园载获准赴天台山研习汉传佛法。

唐朝严格审查留学生身份。例如,新罗金忠人之子出身商贾,欲入国子监被拒,认为“工商之子不当仕”,显示对身份门第的苛刻要求。

入学后,虽免除学杂费及生活费,留学生仍需向教师行束修礼,赠送见面礼,礼品需自备,费用自理。学习内容与中国学生相同,历时多年,分阶段学习经典,如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春秋公羊》、《谷梁》、《周易》、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和《左氏春秋》。

学子须参加旬试、岁试和业成试等考试,考试后有相应假期。若未通过毕业考试或违反校规,如游荡赌博,迟到过百天等,将被勒令退学,毫无宽赦。

唐朝为优秀留学生开设“宾试科”,独立于科举之外,虽然中举者少,著名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即考中进士,官至唐朝重臣,与李白、王维等名家交好。

唐朝未强制留学生毕业后效忠朝廷,部分学子专攻书画、算学及律学以回国补充本国短板。学习期间可随时被召回,显示其灵活性与开放性。

留学生在管理上享有一定特权,较中国学子更自由,可与儒士名流交往,购买书画工艺品,甚至定居长安、娶汉族女子。考取唐朝功名者,可获官职与俸禄,学有所成的僧侣亦可受皇室礼遇,赐紫衣袈裟,入宫宣讲佛法。

留学生回国时,唐朝予以大力支持,赠送典籍佛经,破例允许携带娶得的汉族妻子回乡,此举极为罕见,显示唐朝对留学生的高度重视。还会提供运输牲畜和路费,极大吸引学子赴唐求学。

唐朝教育制度举世无双,令万邦仰慕效仿。留学生与唐朝士子文人的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播,使唐文化光芒辐射邻国,留下许多佳话至今为人传颂。

盛唐文化鼎盛,留学生对唐朝政治、教育、律令、科技、思想、礼仪及风俗均深受影响。唐代教育既继承前代传统,又创新发展,诗法、学科内容与创作风格相互促进,催生了盛唐“开元诗风”,在全国文人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文学革新。

公元804年,日本留学生菅原清公归国时曾作诗:“我是东蕃客,怀恩入圣唐。欲归情未尽,别泪湿衣裳。”这一短诗虽小,却生动展现了盛唐的独特风貌和时代韵味。

(资料来源: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《全唐文》《欧阳修·新唐书》)

发布于:天津市